close

  最近知乎上有人提問:為什麼現在的很多年輕人,大都願意來北上廣深打拼,即使過得異常艱苦,遠離親人,仍然義無反顧,在家踏實過日子難道不好嗎?一位叫“王遠成”網友的回答瞬間博得了成百上千個贊同。(2月5日人民網)
  的確,在這篇洋洋灑灑的“滬漂答問”里,“王遠成”結合自己在上海打拼的故事與心得,用自己的經驗與認識,充分回答了“背井離鄉,為何仍要打拼北上廣”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,他的獨到見解發人深思。尤其難得的是,他在對眾多知友的後續回覆中表示,“上海的那段經歷讓我不害怕在任何一個城市遇見困難站住腳。”拳拳之情,感人至深。
  不過,坦率地說,“王遠成”給出的年輕人大都願意逃離家鄉、來到北上廣深的原因,是沒有多少新意的。家鄉沒有合適的工作;家鄉普遍淡視“能力”,讓人際關係和家族勢力主宰一切;仕途完全靠巴結和拍馬屁;所有人判斷成功與否的標準就是當不當得上公務員……如此這般的抱怨,大家早已耳熟能詳。
  而“王遠成”拿家鄉與上海所作的對比,也不過是一次“重覆”而已。家鄉公車基本不准時,服務人員沒有服務意識……而上海不問你的出生、學歷,不會鄙視你的家庭條件,只看你是否努力,這個城市裡的每個人都在很認真地生活。這樣的差距,不少“前人”也早就歸納過。
  真正讓網友點贊,甚至讓那些即便懷疑答問者“不解親情”、“虛榮自私價值扭曲”的人都有所觸動的是“王遠成”在答問中隱喻的自強不息精神。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一個人面對陌生環境里的重重困難,唯有自強不息,才能超越自己,實現理想。“王遠成”正是憑藉自強不息的的信念,才實現了從“一個三流野雞民辦大學差點沒混上畢業證的大專生”,到“擁有一個近十人小團隊的項目經理”的跨越。在他的“滬漂”軌跡中,裹著某種殘忍勁頭的自虐式勵志、開放式的合作態度、知不足必欲迎頭趕上的學習精神,向人們展示了一個自嘲、自醒、自持的理性者形象,與一個自尊、自信、自強的進取者風貌。此種“人人心中有,人人筆下無”的先人一著,才是大家的興奮點、共鳴點。
  無疑,“王遠成”們不甘平庸、追求卓越的理想,與為了實現理想不怕吃苦、努力拼搏、永不言棄的自強不息精神,不僅在北上廣深,在中國的各個角落,不僅對“北漂”、對“東漂”、“南漂”,對所有國人,都是可貴的財富。
  不必諱言,遷徙是當代中國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,它帶來很多的矛盾、困惑與難題。但是要看到,規模化的背井離鄉外出打拼也擦亮了一個傳統價值,那就是自強不息精神。這種精神人們可以在“闖關東”、“走西口”、“下南洋”的歷史畫捲中找到註解,同時也可在活生生的現實里感悟到它與時俱進的當代特性。
  “王遠成”在“滬漂感言”開頭時提到,“聽說有些城市的年輕人基本都走光了,是不是這個社會體制的原因使大家的價值觀都扭曲了,才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?”筆者相信,他雖沒在結尾時直接回答這個問題,但是,他以自己的滬漂“辛酸史”,來介入“大城市奮鬥的孩子和那些小城市養尊處優的孩子,到底是誰才是價值扭曲的”這一紛爭,他的傾向已何其鮮明。
  他說,“我更知道我有一天會回上海的,哪怕會變成房奴按揭。我不在乎自己是否有房,因為我有理想。留在上海,讓我的後代有更好的生活,已經是我此生最大的理想。”
  “那些放棄了家鄉富足生活去一線城市打拼的,都是有理想有希望的孩子,他們才是這個國家各個領域改變的希望。”——這是一種吶喊、一種反思、一種決絕,更是一種力量!
  文/陸湘敏  (原標題:“滬漂”答問:獲贊的是自強不息精神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61reaa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